第(2/3)页 李隆基看着图和字陷入了沉思,就在这个时候,高力士突然插了一句话: “陛下可曾记得罗公远托人送来的那封信?” 乍闻此言,李隆基有点莫名其妙,他抬起头,看着身边这位老友,有点不明白这话什么意思。但他素知高力士深浅,知道他在如此紧要关头能说出这话,肯定大有深意,当下就令高力士去自己密室,将罗公远那封信取来。 不一会那信就摆上了李隆基的御案,要说这封信,其实还很有故事。当时因为玄宗要逆天改命,作为心腹仙师的“双叶一罗”态度不一。叶法善祖上四代天师,到了他这一代更有越国公爵位,因为气运龙脉的守卫之责,他只能全力支持皇帝的决断。而叶净能却早已遁走多年,玄宗苦寻不到,最终恩威并施才在最后关头请到了叶净能出手。 至于那位“一罗”的罗公远,他对李隆基逆天改命的谋划却是极力反对,那人甚至不惜冷言相对当今天子,断然拒绝了皇帝的请求。再加上这位罗公远平日里对后宫那位恃宠而骄的武惠妃极度厌恶,见了面便是横眉冷对讥讽不断,武惠妃便借此煽风点火,玄宗一气之下,就对罗公远动了杀心。而罗公远这人性情刚烈,他得了皇帝欲杀他的消息后先是大声数落玄宗的过错,之后当夜就狂笑着挥袖遁去,自那以后数年不见其踪迹。 不曾想之后的一年,有一次皇帝差内官辅仙玉到蜀中公干,路过彭县,竟然遇到了罗公远,辅仙玉素来仰慕罗公远神仙之名,便是多有请教。罗公远也因此托他给皇帝带了一封信,另外还有一块蜀地产的当归,他送完东西,又对辅仙玉说道:“当年我去度化三郎,是想天下黎民免了这场劫难,不想三郎志不在此,可惜,可惜。”说罢罗公远人就不见了。辅仙玉回来面见玄宗复命,特将此事重点说明,玄宗打开信,却是四句谶语: “渔阳鼙鼓过潼关,此日君王幸剑山,木易若逢山下鬼,定于此处葬金环。” 皇帝当时看到罗公远这四句话,心中不明是什么意思,便问及张果。谁料那张果看到这四句后,心里掐指一算,大惊失色,忙以年老为由,立即自袖中取出那张纸驴,吹纸化驴,当即就骑上那纸驴归隐山林去了。皇帝再问叶法善,叶法善虽然知道一些内情,但不好明说这是皇帝自己种的恶因,因此结出的恶果,只好托词自身修为不够,要多花时日详细参悟,皇帝再追问下去叶法善便是默不作声,玄宗似有所感,却抓不住关键,时间久了便把那事忘了。今夜经高力士提醒,此刻再看罗公远写给自己的这四句话,心里不由得有所醒悟。 不论是李仙师谶言里的“蜀道”,还是罗公远批颂里的“剑山”,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同一个地方,这由不得皇帝不深思。潼关已破,长安城注定失守,他可没有汉宣帝刘询那样的魄力,可以在渭水桥上令那些万国蛮夷心生狂热山呼万岁,他现在连安禄山都降不住,自己反而被对方肆意拿捏,所以他压根没去计划如何坚守京师。他目前只想一件事,那就是“往哪逃?”卦象给了他明示,再想想罗公远送的那个“当归”,看来莫非真的要往剑南而归? 李隆基思考了好久好久,最终还是觉得应该差不了,所以那夜的朝会上,当李隆基听闻杨国忠的提议正是退往四川蜀地,与天机推演的不谋而合,当即更确定了心思,不日就出逃长安归往蜀地。心里打定好了主意,所以皇帝才有兴致给手下的臣子和百姓演一场戏,所以便安排演奏了“霓裳羽衣曲”,他自己更是兴致颇佳饮酒斜卧,听高适讲李白寻仙的趣事,一派宁和淡然的气度。 高适不知道皇帝的主意,只能小心伺候着,继续讲着他和李白杜甫那一行的故事。殿上百官都是人精,看着皇帝不慌不忙,他们心里不由得猜测,莫非皇帝陛下真要采纳高适的提议,在长安城与叛军拼死一战,这可咋办啊,我可不想跟着一起死啊! “高爱卿,不知你等最后上的那王屋山么?见到那仙人司马道长否?” 玄宗皇帝语带轻笑,喜盈盈看着台下的高适。高适不敢隐瞒,立刻回答道: “启禀陛下,王屋山是上去了,只是不曾想,那司马道长却无缘得见,盖因仙人早已十年前飞升仙界,臣等三人实在仙缘浅薄,每每想起好不遗憾!” 皇帝听了这回答,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你们三个能见上司马道长才算见鬼了,看你李十二,白跑一趟,哈哈哈哈,有趣有趣! 高适自然不明白皇帝的恶趣味,他看着皇帝开怀大笑,也只好陪着笑,将那亲眼目睹潼关城破的惆怅也淡化了些。 话说那日三人在岸上看着那船夫刻舟捞剑,震惊的不止他们三个,围观的上百人各个都是如遭雷击,今天也不知是出门撞了鬼,还是命好遇了仙,如此匪夷所思之事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发生了。 那几个绿衣和尚眼见自己赌约已输,而且在场之人众多,逃肯定是逃不得,当下心思电转,纷纷在肚子里盘算着如何赖账,该用什么托词解这个麻烦。 大和尚还是道行深,他偷偷朝弟子传音,叫他们用佛门大理来蒙混过关,就说那赌约不过是“君子问道”,试图用佛门的大势来压人。 那手下弟子听了师父的嘱咐,当下就朝着李白三人拱手行礼,嘴里一边宣着法号,一边说下去: “阿弥陀佛,恭喜这位施主重得宝剑,真是菩萨显灵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