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9章-《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等待海盗头目王矗回音的这几日,裴少淮也并未闲着。

    先是拟制奏折,奏报朝廷,申请从太仓船厂调用战船三十余艘,船只规模从五百木料到两千木料不等。

    只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,京都闽地相距数千里,折子一来一往,即便是快马加急,也须得耗去一两个月。其次,战船要借秋冬的北风,才能从太仓州开往双安州。

    这般算下来,嘉禾卫最早也要等到来年开春才有战船可用。

    九月、十月是倭寇侵扰的“小汛期”,裴少淮盘算着,倭寇大概率会进犯。眼下已是六七月,仅剩三个月,等太仓州战船是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裴少淮打算“就地取材”。

    不管船只还是舟师,双安州里都有现成的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日,裴少淮召同安城的齐族长、包族长和南安城的陈族长,还有齐氏的二十七公,一同来州衙商议要事。

    三氏族长还未到州衙,凑巧,燕承诏的马车先到了。

    燕承诏来寻裴少淮,也是商议防倭之事。

    衙房里,茶香氤氲,两人隔着茶案并坐。想来是烈日海风所致,燕承诏肤色黑了一两分,少了些冷峻,多了些刚毅。

    也能由此料想到,嘉禾卫近来的操练是何等之勤。

    “裴知州缘何笃定倭寇秋日一定会来侵扰双安州?”燕承诏问道。

    “皇上委派你我前来双安州试点开海,朝廷里人尽皆知,此事瞒得住小家族、小官吏,但必定瞒不住大姓氏、府衙大官。”裴少淮应道。

    双安州要开海,小县里的齐氏、包氏不知道很正常,但漳州府、泉州府陈氏、林氏这样的大姓氏,他们出资栽培后辈、门生入朝为官,与府衙、甚至布政司关系紧密,岂会不知道这样重要的消息。

    裴少淮又道:“皇上早便有意开海,却屡次三番被耽搁,旨意还没到州府,当地要么是突发民患,要么是倭寇侵扰……燕指挥觉得,天底下真有这般巧的事?”

    只要生乱,便有了暂停开海的理由。

    燕承诏明白裴少淮暗指何意,他点点头,说道:“裴知州说得有理。”

    屡次“碰巧”只能是有意为之。

    燕承诏思忖几息,又言:“看来朝廷的‘开海’,不是他们要的‘开海’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,燕指挥一语道破玄机。”裴少淮补充说道,“只要缴纳船税,人人皆可出海行商,丰我大庆国库,这是朝廷的‘开海’。那些豪族权贵想要的‘开海’,是既不阻止他们与番通商,又不能别人抢了他们的财路,与他们分利。”

    说白了,官商与豪族权贵是想牢牢把住通商口,独收厚利。

    他们知晓裴少淮要在双安州开海,自然会想方设法让这里动荡不安。

    倭乱就是最奏效、又最隐秘的法子。

    燕承诏带来的精锐不是吃素的,加之近来又招募了不少兵员,他对此颇有信心,言道:“只要倭船敢靠岸,便叫他们有来无回。”

    “我想在海上就击溃他们。”

    燕承诏以为自己听错了,侧头看向裴少淮,眼神中带着询问——嘉禾卫的战船、舟师,不足以支撑一场海战。

    京都带来的精锐也更善陆战。

    “我想海上便击溃倭船。”裴少淮又重说了一遍,他解释道,“平陆上一方一时之乱易,平海上往来之乱难。”

    倭寇来去难料,善于海上逃窜,是难治的缘由之一。

    大庆卫所守住南方,他们便侵扰北方,大庆封锁严守,他们便等松懈时再来。

    陆上有疆,而海上无疆。
    第(1/3)页